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資訊網_熱血故事_心得分享



2019年01月23日~2019年01月31日

2018 承寨西灣



團隊名稱:國立中山大學柬埔寨國際志工團
學校 / 單位:中山大學
服務國家與地點:柬埔寨 / 大般若寺暨國際般若生命教育學院
服務類別:教育服務、科技服務

國立中山大學拜訪柬埔寨僧王大學之合影

分享者:
陳芃秀

不同於臺灣優渥的環境及生活品質,柬埔寨的教學環境一切皆從簡,因為物質的匱乏,所以當地的小孩很知足,對所有我們帶來的一切都十分容易滿足,充滿好奇、尊敬、友善,眼神清亮而羞澀,展現出充滿活力、快樂、不被環境所限制的的靈魂。由於中文程度比意料之外 [ 詳全文 ]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全文為:的差,因此大改了教案,完全靠臨場反應,只會在當下有些微的小緊張,但整體是順利的,在對教學的對象及情況都很不了解的情況下,比起規規矩矩準備教案然後去執行,有一個大概構想之後直接去現場執行,於我來說相對較喜歡也輕鬆一些。比起說我們在教他們,不如有更大的部份是我們在學習,或是說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被他們治癒了,我們能帶給的也就短短兩個小時的中文教學,更深刻一點也就是讓他們對於中文學習的意願提升;但我們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更多是本質上的回歸及刺激,他們永遠認真對待上課時每次隨意的點名發言,雙手伸直挺胸立正,以最恭敬的態度對待完全不是專業的”老師們”,小心翼翼地說出只是需要照著念的詞彙;又或是永遠積極的投入於每個課堂活動,張著他們清亮的眼睛映著夕陽的餘暉,伸出食指高舉,就只為了讓老師在課堂上點他們的名字,再羞澀而不失禮貌的細細地回答,在回答正確後嗤嗤竊喜;又或著對所有我們帶來的食物或玩具感到稀奇,卻同時與同伴分享著遊戲,儘管那只是一個即將被丟棄的郵政存錢筒或是一個即將淘汰的玩具木偶,這一些我們眼中的司空見慣,都是值得他們聚集一整個下課最好的理由。總在教學過程中受到他們真實的快樂而感染,在下課後仍然餘意猶存,想起他們的笑容都能牽動嘴角。反觀我們在生活的摧殘下被抹滅了些什麼呢?是否早已缺失掉以身俱來人性最簡單的部分呢?

陳芃秀(左一)

陳芃秀(左一)

陳芃秀(右一)

陳芃秀(右一)

分享者:
楊凱倫

【 旅程開始,我對自我認識之加深 】這次我們所安排的國際志工課程服務主要內容包括:(1) 企業參訪、(2) 般若寺生命教育、(3) 僧王學校中文教學等三大面向,對我個人身為管院學生而言,這樣的安排著實是受益良多,畢竟不僅僅是知識、勞務方面之 [ 詳全文 ]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全文為:提供,同時得以在精神、市場概況方面有更深入之瞭解。在企業參訪方面,我們以1.5天的時間進行了臺商、華商、陸商之參訪行程,其中年齡層從30-70歲都有,各自針對其進入柬埔寨這個國家以新地區拓荒、看準時機發展、洞察當地需求等不同面向提供其在柬埔寨當地發展進而深耕當地之經驗談,產業囊括能源業、建築業、礦業、輪胎業、水果進口業等不同領域。過程中特別的是,所有成功企業家彼此間並非說好,但在對我們大家的經驗分享過程中,卻一致懷有類同之觀點:(1) 「走出臺灣」、(2) 「誠信」:不約而同地,所有在金邊成功發展之創業家們皆提醒我們這一點,無論何時皆須保持誠信,才能建立起彼此間的信賴關係、(3) 「瞭解」:我們對於當地人的不夠瞭解容易導致誤會、嫌隙,試圖透過居住在這邊長一點的時間真正去體察當地人的想法,能夠更加幫助不同國籍的我們增進彼此間的瞭解與信賴。而在大般若寺方面,是我原先最不抱持有想法卻受益最良多之地方:般若寺在一開始最讓我感到驚豔的地方是其自然性,為了保持寺內的生態以及不受污染,內部所有盥洗、清潔用品皆採用天然酵素取代,故我們能夠沈浸於蟲鳴鳥叫的環境中,剛開始雖然極度的不適應,但在經過1-2天後倒也習慣了這樣的環境,反倒是回到了臺灣之後懷念起那時生活的美好;而寺院內生活簡單包括:用齋、勤務、禪法、師傅說法等穿插於一天之中,而在用齋與勤務方面,由於素食飲食與勞務經驗於臺灣無太多殊異故在此不詳加贅述,而在師傅說法方面則是讓我最受益良多之處,師父提供相當大的空間讓我們團隊發言講述自己的各種疑難雜症,不同於管院課程中總是以個案或分析的方式去了解一間企業,師父試圖帶領我們去探討我們自己,亦即個人生命之議題。何謂快樂,或許每個人都有專屬於他們自己不同的答案,猶如老莊辯論中論及彼此間對於逍遙之定義,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師傅與眾比丘尼們試圖協力針對於我們所認知的世界進行瞭解與分析,讓我們得以透過不同的視角去發現過去思考所不足的缺漏處,似乎也成為我們人生學習歷程中的另外一盞海上明燈,時而閃爍著、引導著我們的人生方向。另外在中文教學的部分,由於過去已經有相關社團經驗,故在這部份對個人而言不算難度太高,主要的收穫在於:我們僅是採用了最簡單的教材與道具,便使得每一個他們都真心地笑得開懷,這才發現,原來過去的自己從來都不滿足於現況,總是羨慕著他人擁有比我們更好的生活,而誤以為自己是悲劇女主角之存在,才發現金錢、物質生活、權力地位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枷鎖,追逐著功名利祿之時似乎也都會忘記過去那個感於外物而易有喜怒哀樂情緒起伏的自己,是不是過度的不知足才導致病態的社會現況產生呢?

楊凱倫(右二)

楊凱倫(右二)

楊凱倫(左二)

楊凱倫(左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