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資訊網_熱血故事_心得分享



2023年08月23日~2023年09月05日

2023第十四屆馬來西亞中醫巡迴醫療服務



團隊名稱:國際志工中醫醫療服務隊
學校 / 單位:中國醫藥大學
服務國家與地點:馬來西亞 / 吉礁德教會濟陽閣
服務類別:教育服務、健康服務

當地民眾很喜歡我們的服務

分享者:
謝詠晴

在整趟義診中印象最深刻的時刻,是在亞羅士打回診的第二天,我當初診醫生時與一位病人的相遇與談話。 那位病人的病歷上寫著他是一位71歲的阿北,遠遠的場控送他來的時候,抬頭看見他的右腳小腿以下都被繃帶包住,看起來受了不輕的傷,手扶著助行器走的很慢 [ 詳全文 ]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全文為:很慢,最後花了一番功夫好不容易才坐到我的面前。 讓我一下就注意到的是阿北的聲音,許多大馬的華人會有一個口音存在,尾音會上揚或是有語助詞,但阿北講的話是非常字正腔圓、像台灣外省人的那樣渾厚爽朗的聲音,我問診沒兩句就忍不住好奇問了阿北是哪裡人,果不其然是阿北回答他爸爸是之前國民政府遷台時來到台灣的老兵,而他在台生活20年後又為了工作隻身前往馬來西亞,然而住在大馬這麼多年,神奇的是口音仍然好好的保存了下來。 阿北是一位非常硬朗的人,雖然腳受傷但精神極佳,年已古稀白色的眉毛很長很長,牙齒完整眼神明亮,整個人散發出一種已經看過太多大風大浪而能安然處之的安定力量。在接下來的問診中,我現在其實想不太起來阿北的主訴,只記得他說他就是看到台灣義診的宣傳,所以想說來看看,然後他突然問起我的口音,問我是哪裡人,我回答我們是台灣中醫學生,大家都是台灣人噢,阿北的臉色突然看起來好開心,說不出話一陣子,接下來又一抹哀傷的神色籠罩上他的臉,看起來情緒非常複雜的對我說:「看到老鄉淚汪汪」,我本來以為阿北只是開玩笑,稍微觸景傷情了一下,結果一個那麼健壯精神的老人,一瞬間眼睛裡蓄滿淚水,像個受委屈的小孩一樣哭了起來,我當下非常不知所措,只能坐到他身邊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他,怕說什麼都是錯的,看得出來阿北一直想控制情緒,拿出衛生紙把眼淚藏回去,但還是有好多好多的眼淚一直掉下來,他哭的是那麼的真切那麼壓抑,我後來也違背醫生的專業,不由自主的和阿北一起哭,還拿走了他的兩張衛生紙。過了一段時間,阿北哭到顫抖的身軀終於漸漸平靜下來,語帶哽咽和歉意的說了一句讓我更難過的話:「我真的好久好久沒看到故鄉的人了。」 我真的很難去想像,是怎樣的情節與生活經歷,能讓一位老人光是遇到老鄉就如此潰堤聲淚俱下,獨自一人闖蕩的心酸、悲傷或快樂都無法分享的失落、難以釐清的種族認同,還有逞強許久如今終於可以訴說的釋然,我想那位阿北的眼淚裡,一定還摻著我所設想的以外、更多更多難以言明的情緒吧。 後來為阿北開了藥,他非常認真的說他一定會認真吃,一定會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然後等我們明年來的時候,他一定還會準時來。我聽到這裡眼眶不由得又開始發紅,那一刻覺得,醫生到底是怎麼樣的存在呢?除了醫療本身,醫生能夠帶給別人的似乎還有很多,那些陪伴、談話、感同身受與理解包容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藥物與處方,醫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淚的人,是能夠帶給人們溫暖與關懷的人,看著阿北重新露出微笑的臉,我發自內心的深深覺得,能當一位醫生,聆聽別人的故事走進他們的生命,真是太好了。 那位阿北是我上午看診時的最後一位病人,看完他我就被輪到去休息吃飯了,平常因為義診好累所以休息時間都想辦法盡量的待久一點,但這次我盡我最快的速度的把午餐塞進肚子,祈禱在回去看診的時候阿北可能還在,可以跟他說掰掰好好道個別,然而運氣或許真的不會如此順遂,在我回到看診區時,四下已無那位老人的身影,得知是已經拿完藥,早早回家了。 我看著衛教組一包一包待領的藥袋,心裡一股淡淡的遺憾慢慢擴散了開來,真的真的好希望阿北能健健康康的,所有病痛都遠離,永遠不要再生病,真的好希望能和他看診最後說的一樣:「我啊,一定要在死前回台灣看看啊。」 阿北,我幫你記住了,一定哦。

謝詠晴擔任初診醫師

謝詠晴擔任初診醫師

謝詠晴(右二)為患者解說藥品服用方式

謝詠晴(右二)為患者解說藥品服用方式

謝詠晴擔任初診醫師

謝詠晴擔任初診醫師

分享者:
林玲

原本每年都會去的大馬義診因為疫情的關係被迫暫停了三年之久,所幸今年疫情趨緩,各國紛紛解封,才迎來這次難得的義診機會。可能因為暫停多年的關係,大馬方將我們的義診安排得很緊湊,在針藥、裝備、資金等都不充足,和大馬協辦方行前的共識到大馬當地又臨時 [ 詳全文 ]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全文為:變卦等,遇到諸多困難。感謝辛苦的召部們替我們承擔了很多溝通上的摩擦,盡力為大家爭取權益。 和國內義診不同的不僅僅是與病人的溝通不那麼方便,每日義診人數都逼近200人或超過,高強度又長時間的工作讓許多人身體吃不消,紛紛地病倒了。所幸義診隊的人看見隊友們有難,大家也都很願意和身體不適的隊友換工作或是主動分擔工作,讓義診活動能順利地進行。即便每天都早出晚歸,我們每晚都會開檢討會,不斷地改善義診流程,所以在第二次回診時可以很快地上手並看更多的病人。 在義診中看到各種形形色色地人,有性格和善的、有為人老實的、有人懷揣著感恩的心來看診的病人,同時也有出言不遜、不講理的病人。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對老夫妻,太太罹患老年癡呆症多年,一切生活起居都是由丈夫一手打理,就診時可以看到雖然丈夫面露疲態,但是還是很細緻地照顧太太。丈夫的就診原因源自長年照顧老婆,精神壓力大所致的失眠以及腰部勞損,而太太則是為了改善夜尿問題,才能讓丈夫的睡眠品質得以改善。在為二位病人針灸時,因為太太的情緒不穩,容易有拔針、走動等焦慮行為,所以丈夫一邊在安撫太太,一邊又為太太的躁動所造成的混亂道歉。我很能理解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無助,因為以前家中也有需要照顧失智症患者的經驗,但我卻不能保證自己能像那位丈夫一樣照顧生病的另一半多年卻還能以柔軟的一面照顧對方。 看診時碰到各式各樣的人,也可以看到不同人在面對同一個疾病時態度天差地別。面對焦慮型的病人在安撫病人之餘可以給一些建議讓他們去遵循;對於病情滿不在意又不願遵循醫囑的病人需要比較強硬的態度,告知他們不遵循醫囑將面臨的後果;面對嘮叨型病人要注意的是幫助他們釐清問題的核心,時不時要把話題帶回主題…每個人都在努力找尋和病人相處的方式,我也在這次義診中學到很多。

林玲(左一)擔任初診醫師

林玲(左一)擔任初診醫師

林玲(右一)擔任藥局組員

林玲(右一)擔任藥局組員

林玲(左一)擔任初診醫師

林玲(左一)擔任初診醫師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