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資訊網_熱血故事_心得分享



2019年08月16日~2019年09月01日

炭求機會,斐泥不可



團隊名稱:逢甲大學環境志工服務隊
學校 / 單位:逢甲大學
服務國家與地點:斐濟 / 塔韋烏尼島
服務類別:環境服務

逢甲大學環境志工服務隊封面照片

分享者:
陳昱錞

斐濟農夫-藏在鳳梨田裡的黑金於組織服務的第三天我們來到第六個位於小島的東北方向的Smart Family Modal Farm,是 Lilyan和Peter的家,他們是1988年移民來斐濟的丹麥夫妻。在我們正式進入他們家之前的鄉間小路裡,道 [ 詳全文 ]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全文為:路的兩旁就直接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鳳梨田,長得非常的茂密,也是我們在Taveuni島的這幾天裡第一次看到大規模且單一化種植的農田。夫妻倆與我們分享他們一路的心路歷程,早期Peter夫妻倆剛來斐濟時是打算種植椰子為生,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種植的情況不是很好,無法盈利,便改成種植鳳梨並專門供應飯店及外銷,在種植的過程中,發現鳳梨的產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2009年在一場島上農民的共同會議中,發現原來大家種植的作物都有產量減少的狀況,才意識到原來是因為他們使用化學肥料跟大量砍伐樹林的耕種方式讓土地的養分正在流失中,如果不進行改變的話未來有一天,他們的土地將無法再種植出作物,因此共同成立了Tei Tei Taveuni這個組織,一同推廣利用大自然循環及使用有機的方式進行耕作。Peter參與了Tei Tei Taveuni組織之後開始接觸到了生物炭,便和組織其他成員一起向澳洲政府申請補助,並有一位博士來協助農民購買生物炭製作設備和進行一連串的生物炭及土壤檢測,但Peter有說他並不喜歡學者對於生物炭的做法,強調燒製時溫度必須得達到固定幾百度等一些細節的要求,因為他說自己只是農民,需求的只是有用的方式,而且早期亞馬遜雨林的農民們就有在使用生物炭這樣的技術了,當時他們也沒有這麼講究啊,所以Peter主要是透過網路上生物炭的交流學習網站和自己試驗的方式在進行學習。後來,Peter帶著我們前往農場看他們是如何製作生物炭,並利用生物炭搭配島上容易取得的海草混合後加入土壤中,來加強留住土壤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歷經了6、7年的時間才讓土壤健康狀況有慢慢復原的跡象,產量開始恢復並維持,也才有我們吃到覺得很驚艷,完全不會咬舌頭的鳳梨,非常香甜可口。另外,他們用來製成生物炭的木頭來源也是取自已經死掉的樹木和一些特別種植來砍伐的樹種,不會增加環境的使用負擔,非常的令人敬佩他們愛自然、永續循環利用的做法。在Peter和Lilyan的農場裡,我們看到了經濟和環境並存很好的做法,是我們非常值得學習的地方。但他們也提到目前島上有在使用生物炭這個方法的,好像只有他們,因為使用了之後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而且生物炭比起其他有機的做法還來的費工,所以大部分的農民使用意願並不高,另外,Lilyan也替我們解答了一個幾天以來的疑惑,一開始看到Smart Family Modal Farm這個名詞時,腦中浮現的是像溫室那種用科技進行監控的智慧農場,但實際拜訪之後發現他們所謂的智慧是指大自然及先人的智慧,Lilyan也說了,對他們這些農夫來說,只是希望能夠與這片土地相互依靠的生存著而已,讓我們很是讚嘆他們尊重跟熱愛大自然的心。最後,非常謝謝Peter夫妻很熱情的跟我們分享和招待,並帶著我們到生物炭製作場域了解設備,看著Peter夫妻倆活到老學到老並和選擇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態度,敬佩的同時也期許自我將來也能如此度過晚年。

與Peter夫妻倆交流生物炭技術

與Peter夫妻倆交流生物炭技術

一同了解斐濟當地生物炭使用的狀況

一同了解斐濟當地生物炭使用的狀況

與海草搭配著使用的生物炭

與海草搭配著使用的生物炭

回頂端